close

《很多課程都在提醒我們要自我探索,往內心裡面看,到底人為什麼要自我探索? 又譬如像是心理諮商或催眠到底是有什麼樣的幫助呢? 》

 

我是彭渤程,一個從商管、數理背景踏入心靈療癒工作的諮商心理師。 在我接觸心理以前,我就像一般男生一樣不太知道甚麼是情緒,我也不太管心情低落什麼的,更不太知道甚麼叫眼淚

 

印象裡,小時候最後一次哭泣是小六的時候,那時被同學打,眼睛被打腫了,心裡難過的要命,但老師一時沒搞清楚卻只抓著我訓話,只知道那時腦肚子的委屈,眼眶便不爭氣的在全班前潰堤了.....
我還記得,那一刻的樣子,那一刻的核心記憶

 

長大進入了社會,朋友們能相聚的機會越來越少
FB讓我能知道朋友近況,但有時只是更加孤單
有時則是因為生活圈太近了,遇到困難時,更讓我難以啟齒了,所以難過的時候總是喝杯酒、看個韓劇,就又再一次的把不舒服都往肚子裡頭吞了

 

我很喜歡一段話:其實我們都有承受苦痛的能力,只是那些痛苦之所以難以承受,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『既痛苦,又孤單』,當不那麼孤單,不是一個人在承受時,很多痛苦也便得以承受了

對我來說,心理諮商是給出一個堡壘般的空間
讓心得以喘口氣,再有力量去面對困境。 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看見並照顧,藏在內在深處的那些傷

 

 

我用最不願意,但卻總是無可奈何的失戀來談好了

無論是因為心理諮商能創造一個安全的空間,讓我們得以安心的傾訴,還是我們用各種方式得以自我探索都好,那些探索與傾訴,我們都開始有機會看見內心深處的悲傷。
也只有安全的空間,才能讓人安然的勇敢面對傷痛
並在面對之後,得以安撫受傷的自己

 

但有時候你會發現,只有哭泣或安撫是不夠的
很多時候我們沒辦法就這樣好起來
因為讓我們卡住的,不只是失落、失望
更深的是一種『憤怒』的感覺

 

憤怒來自於《我認為我應該得到的,但是卻被剝奪了,來自一種被『侵權』的感覺》
憤怒的對象可能是對方,因為他沒有好好對待我們; 憤怒的對象也可能是生命,因為不想要這樣的人生戲碼,對於上天這樣的安排感到很憤怒; 更可能,那個憤怒的對象是我們自己,我們生氣自己的無能為力,憤怒自己總是如此的沒用﹏

 

心理深處的憤怒如果沒有好好被看見,沒有好好紓解時,再多的眼淚也無法讓人走出那心痛的情緒
因為那不只是悲傷更是悲慟,一種帶著憤怒的悲慟

 

 

﹏﹏﹏比憤怒,更深的是.....﹏﹏

 

當悲慟不再被壓抑,憤怒才得以被安撫
我這樣帶著自己走來,也如此照顧著每一個來訪者
必須妥善的照顧我們的憤怒,悲傷才可能有個句點
但其實,憤怒並不是造成我們總是如此難過的終點
憤怒的底下,還有更深的情緒,那便是『 恐懼 』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溫馨提醒:這篇文較長,下面的會越探討越深,若覺得有觸動或覺得夠了時,可隨時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閱讀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人有四大情緒,喜悅、憤怒、悲傷、恐懼
憤怒來自權力的受損,〈我認為應該擁有,但卻被剝奪的感受〉;悲傷來自於失落、失去的感覺,而當我們面對未知時,產生的便是恐懼

 

在我療癒自我的過程中,我發現憤怒底下的
是一種對未來,對未知的恐懼
可能是無法相信未來會不一樣,覺得問題無法解決
對於這樣的明天、未知的明天有一種很深的恐懼
這是一種比較難以察覺到的情緒,這種恐懼卻會像寄生般蔓延並影響著我們每一段人際互動、舉手投足與行為處事。它就像一種生活模式,不斷的在很深的地方影響著我們
直到我們得以看見,並適當的照顧那份恐懼

 

﹏﹏﹏在恐懼底下的,是一種期待﹏﹏

 

當我們往這種恐懼裡面走去,隱隱約約的,我們會看見裡面有一種渴望。 那渴望導引著我們的生命方向,它在恐懼深處,是一種生存在世上不斷追尋的『存在感』,它也可以說是一種我們在追求的價值感,一種生命活著的意義

它在很深的位置,有時需要穿透那層恐懼才看的見
但有時又顯而易見的 出現在我們每天的所有行為中
是的,這個不斷引領我們前進、又影響我們的
便是一種『存在感』,如果沒有向內在探索,我們可能一直被影響而不自知,它並非都是負面的,它更擁有著很多正面的力量
檢視過的生命,便更能善用這深層的動力

 

我個人覺得,人一生總是在找尋一個『位置』
小時候我們在追尋我們在父母心中的位置;讀書的時候我們追求同儕之間的位置、老師心中的位置;工作以後,我們追求著上司心中的位置、公司裡的位置、社會上的位置,甚至是我們自己心中的那個位置。
我們都在找尋一個位置,那便是存在的感覺

 

而當愛情、友情或任何事件,一旦觸碰或威脅到內在的『存在感』時,便可能引起了我們的不安、攻擊,甚至各種情緒
這是很深的一種人性需求,在自我探索的過程,我們得以看見,也得以照顧裡頭可能隱藏的傷痕

 

﹏﹏﹏伴隨著存在感,出現的是﹏﹏﹏

 

失戀也好,工作的議題也好,很多時候生命議題的關鍵,就是那個位置,那個存在感
而與存在感相伴共存的,則是『孤獨感』
那份無論站在哪個位置上,仍必須面對的孤獨感

 

當你靜下心,仔細的回想感受,你會發現內心深處的存在感和相伴的孤獨感,它們無時無刻都在影響著我們
很多時候不是我們無法克服困難,也不是眼前的問題真有那麼嚴重,更多的時候是內在的那些生命議題影響了我們,讓我們不自覺的困住了

 

看清並照顧它們的這條路並不是容易的
但也因為懂得照顧自己的心,我們將更懂他人
過程中,走到了某個層次時,總以為內在的全貌就是發現的那樣了吧,又或許是累了不想再往前了,但內在的自己卻仍會自然的繼續展開著
也在這彷彿沒有止盡的過程裡,我看見了更深的
更深的不只是孤獨、不只是存在
更深的是………………

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溫馨提醒:這篇文較長,下面的會越探討越深,若覺得有觸動或覺得夠了時,可隨時自行決定是否繼續閱讀呦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更深的是死亡!

 

【死亡,可能是最核心的議題】
在臨床實務與我的自我探索之路,我漸漸發現
絕大部份的心理狀態,其實都與死亡有關(我指的死亡,是一種毀滅、消失、逝去、結束、空洞的感覺)

可惜一個人若直接跳級去探索死亡議題,是比較困難的,必須一步步的從支持、看見情緒,然後慢慢抒發,同時慢慢往下一層探索才能安全的去面對死亡。那時候,你會發現生命中多數的議題,其實都是來自與面對死亡有關

 

如果你問我,人為何要心理諮商?為何要去催眠?
為什麼我會去學哲學諮商 ? ??
為什麼我會開辦自我探索的療癒課程呢???
明明探索會遇到不舒服的經驗,在難受裡面還要去檢視!? 
明明很痛苦,甚至都還會很迷惘、懷疑著 這樣的檢視到底有沒有意義? 到底為了什麼?

 

親愛的朋友,因為這樣的探索歷程,我們將會越來越不怕,不再因為那些『想像的災難』而引發畏懼,不再不敢看見自己的缺點
也因為我們能帶著自己走過那些,也將更能安穩的陪伴我們重要的親人或當事人一同走過
那時我也開始理解,所謂『痛苦是難得的』的道理

 

﹏﹏理解而原諒,原諒而慈悲,然後有了平等﹏

 

蘇格拉底說:未經檢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
唯有那些檢視,我們才會有機會在痛苦中,照顧我們的傷痛
因為看見了,所以理解了自己,理解了此時此刻的自己之所以會如此,原來一切其來有自
理解了一切便是如此的發生著
也因為這個對自己的理解,我開始對自己心疼,也開始『原諒』自己
而這時,很深的一種療癒便展開了

 

在我自己的經驗裡,我從理解自己、原諒自己、才得以照顧自己、療癒自己,然後,那裏頭開始有一種慈悲的感覺,一種對自己慈悲的感覺。

 

慢慢的,我開始也能從自己開始擴展出去,開始能夠理解他人,原諒他人。既使對方是人前人後攻擊我的人
我開始理解一切其來有自,我開始體會所謂的慈悲,以及平等的感覺
原來,我們都一樣,一樣在這些苦裡頭,轉著,轉著

 

如果你問我為什麼要自我探索? 
我想是讓我從自己的生命中,真正長出了慈悲、平等心、與柔軟吧

 

我們都需要靜下來往內看,無論你是用催眠的方式,抒寫生命故事的方式,上各種心靈課程,或是心理諮商,我們都需要靜下來往內在的自己看去
我們才有機會『看見沒看見的自己、聽見沒聽見的內在聲音』
也才能知道生命的宗旨,或是生命到底要往哪裡去
那就像一道光 指引前方,當你迷途 你就能找到方向
每一次的體悟 都會更加深內心的安定
不再覺得自己渺小,也不再覺得有多偉大
就是真實的做著現在身賦的角色

 

也許自我探索的這一路並不是知道了,就會達到 
但每一次的體會都會更加深 ,心便能像樹根一樣往下紮根,安穩而能繼續前行

 

感謝您花費時間閱讀 無論您曾遇見什麼困難
在此祝福各位 用任何方式都好 
祝福您能安住飄盪的心,平安的 向未來前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彭公孟婆聊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