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【寫給和我一樣,盼望能讓家庭更融洽的你】

雪隧裡,我跟孟婆討論著彼此家庭的點滴,也討論到在『角色界線』混淆的問題

我們每個人都身負許多種角色,我在家裡是孩子,也是弟弟,我在外頭是心理師、老師,是同儕,也是學生。在不同位置上時,我們都有著不同的任務。
許多學生之所以不適應學校生活,有部份是因為身體離開了家,心理卻像在家一樣,一樣期待著被呵護、被禮讓;以前遇過退休軍官,二度就業時心裡頭還是覺得在當官,就算是下了班,回家仍在『當官』,對家人頤指氣使,那想當然家庭也難以和睦共處了

 

 

其實,我們都常不小心 會沒注意到這些的狀況

在家庭裡,更容易發生!!!

 

我國的文化本來就比歐美國家緊密的多,在家庭系統中,身為子女的我們自然會想幫忙父母促進家裡的氣氛,是的,我也總是如此。

我一直想要讓父母的關係更融洽,但是效果永遠不彰,有時我一加進去,更是雞飛狗跳 越演越烈﹏

 

被幫的人一方,其實在你即將加入戰局的同時,他就已經想像或感受到(只是可能說不上來),感受到 在你的『協助』之下 ,他將面臨的壓力…

他當然知道你是好意,但他也知道你進來後只會越演越烈,也加上不知道要怎麼勸阻才好,變成又是另一次的挫敗感。

 

而被『主持正義』的那方呢,通常只會產生更多的委屈、不滿,甚至憤怒 更憎恨,因為在那一額刻,是種孤軍奮戰,又有被攻擊打壓的感覺,很可能那股孤獨無援或其他任何情緒,都因此轉化成為各種攻擊性的回應

 

所以很多時候,你幫誰,誰可能反而回過頭阻止你,甚至斥責你,

正義的使者當下就會覺得 不被理解就算了,沒領情,還反過來教訓我,滿肚子的火更委屈也就更旺,更猛烈了@$%&&##

 

於是,原本的救星成了被害人;加害者好像成了受害的一樣,而原本是受害人卻搖身一變,變成加害的當事人﹏

然後,一再的在家庭劇本裡反覆上演著

 

直到,有人看清這一切,同時願意改變這輪迴般的劇本

 

 

孔子當年在回應齊景公時,曾說:『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』。這便是在說角色與角色之間界線的因應之道。

身為兒子的我,與母親之間是母子關係,我與母親的關聯性在家庭整個系統裡,是獨特的,有別於父子關係,有別於兄弟關係的母子關係,是一個家庭的次系統(次系統指的是 在家庭這主系統底下,某兩人所共織的一份獨特關聯),我與父親又有另一種獨特的情感或互動關聯,而父母彼此之間則是另一個由伴侶角色所構成的家庭次系統。

每一個不同的次系統,各自有各自的型態,各自不同的互動模式與情感關係

 

當我期待用母子關係要去改變他倆的伴侶關係時,不但是破壞著母子的關係,也讓父母的伴侶關係失去原有的平衡!!

 

 

我們都想要幫忙,我在我的家庭裡也總是如此
但真正的幫助,是要先停止這種無效的幫助
我們必須從這種循環中跳出來,才可能改變這些

 

我也很想發展一套sop讓每個家庭都通用
但很抱歉,每個家庭都不同,方式必須隨著家庭的樣貌做調整
但最基礎的,是家庭裡頭必須要先有個人看清這一切,同時開始一種與過去不同的方式
雖然每個家庭方式不同,但先穩住我們自己內在的心,是必然相同的

 

無論我們心裡頭冒出的是擔憂、不公平、氣憤、無力、無助,還是那些好多的失望 與 心疼
我們能的,就是先穩住自己的心,然後才可能找到改變之道。

 

 

我在我家裡,就是這麼開始的,從穩住我自己開始
每個家庭所形成的關係,更多時候從父母交往、結婚,生下我們時便開始交織成型,那些裡頭的糾結,可能不是我們後來乍到所能全然理解的。
也許更多的時候,我們需要的是先穩下,然後理解

 

祝福各位,與我一樣有家庭紛擾的各位
無論我們最後是否能成功的改變家裡,我想,至少我們會是穩下來的

 

感謝你花時間觀看,也謝謝您的支持
若您願意分享, 那就太棒了
再次感謝 您花時間聽我嘮叨碎唸
祝福各位 有個美好的一天呦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彭公孟婆聊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